今天是:
 | 网站首页 | 作协简介 | 协会新闻 | 陕西作家介绍 | 作品精选 | 陕西文学院 | 新作推荐 | 征稿信息 | 作家维权 | 文学刊物 | 对外交流 | 在线书城 | 
 

喜看农村新《光景》

来源:渭南市人民政府网   日期: 2012-6-12 22:56:42  被阅读

 —陕西作家郭钊长篇小说《光景》正式出版

  农村是一个任何人提起来都充满感情的词,它象征着土地、象征着母亲,是中国当代文艺创作最主要的、最具活力的母题之一。陕西渭南作家郭钊创作的长篇小说《光景》日前已由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。

  沈从文说:“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泪,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微笑表现的。”小说以写实的手法,客观反映了渭北农村的生活,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农村形象,为这一时期的农民留下了可贵的历史镜头……

  小说以主人公刘俊生一家三代人为主线,描述了生活在渭北农村一群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抗争的“众生相”。渭北的农民在奋斗中抗争,在痛苦中思辨,也曾为探索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但他们一代又一代,就像尧山上的松柏一样,不避寒暑,不择环境,向着阳光倔强地向上,茁壮蓬发,终于,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,摆脱了贫困,走上了富裕的道路。

  《光景》的作者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,与农村的人们打交道,不仅热爱农民,而且审视农民。他的笔天然地带着乡土的空气与水土的意蕴,他的思维无法离开这片让他爱恨交加的热土。他的作品完全来自农村的各种生活和人物,在农村生活的海洋里,他掬取一捧捧活水,随意放在作品里,都注定会令人叹服。实际上,我们服的就是生活的质感,是那种只有亲历过、只有在场才能描绘出来的细节,只有经历过才能写得出来的情节,或者,有些场景,即使不是亲身经历过才写出来的,但透过所描写的那些活色生香的场景,看到那些富于生命气息的东西,我们依然能够领悟到作家对生活的烂熟于心。

  小说的作者长期的新闻工作经验,养成了他细心观察生活和冷静思考的习惯,看到家乡的农民艰辛的生活,像一群牛,弯着腰默默地不停耕作的牛群,从不计较得失,从不怨天尤人,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着、抗争着,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创作激情油然而生。经过数十年的酝酿、思索、提炼、加工,一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终于诞生了。

  他的笔下这样描写他的故乡:离村子约两三里路,挺立着一座巍峨的大山叫尧山,山上有庙,供着尧山圣母“灵应夫人”的塑像,据说尧山爷特别灵,所以善男信女们十分多,香火也很旺盛。每逢清明节,人们打社火的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,至于从什么时候谁定的规矩已无法考证,去年国务院将“尧山社火”作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,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尧山的臣民,我有理由也有责任把我的家乡介绍给远方的朋友们,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,这是我应该也是必须做的。尧山前这一带农民半个世纪的生存状态,从一定意义上反映着关中北部农民的生活共性,他们质朴、憨厚、勤劳、木讷,就像一幅典型的大红大绿的农民画,超越了千古时光的沧桑与厚重,同时又暗藏着浓郁的青草气息,暗藏着天边随风起伏的庄稼的苦涩和馨香,暗藏着劳动的汗味和安歇的鼾声,它宽阔、明亮,河流一般流淌在村庄的四周。

  他写道:故乡的农民们虽然存在着各种缺点和不足,但他们是那么样的淳朴,就像我的父辈们,虽登不上大雅之堂,但他们无怨无悔,从骨子里闪烁着人性的光芒,一代又一代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农村艰涩的历史。我从小生长在农村,耳濡目染了这里的一切,这里人们的风俗习惯,婚丧嫁娶,生老病死,从小就在我心中打下深深地烙印,他们的经历,他们的生活方式,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关中农村的缩影,也是那个年代渭北农民的挽歌。从父辈口中也听到过许多关于家乡的故事,对于家乡,深爱的基调上微微露出了不满,可我明白:渺小的我是无力改变它的,于是就渴望在我的呼唤声中,能改变家乡面貌的领袖人物出现,而我则是为他摇旗呐喊的啦啦队中的一员。

  他与农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,他说:我和家乡的人们一样,属鸡属土命,是不断在田里刨食的主儿,从小曾远离家乡,想摆脱这种熟悉而单调的生存方式,经过几十年的碾转奔波和挣扎,如今,带着心酸了泪水终于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时,我才深刻地认识到,自己本该就属于这里,根就扎在这里,一棵没有根的野草注定是要枯萎的,自己和这块土地竟是这样的不可分割,就像血管里流淌着母亲的血一样,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儿子,我爱我的家乡,更爱我家乡的人们。他说:“写本书,它不甘甜,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,苦苦的味道……”。

  肖云儒先生在改革开放30年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研讨会这样谈及农村题材作品的:“面对新的农村和新的农民,要大力提倡原创作品,特别要关注中国农村在走向现代化、市场化、法制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、命运变化、情绪心理变化。应该将知识分子那种优越的、俯视的“悲悯情怀”和“底层关怀”,那种站在树梢上的“草根秀”,转化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民间立场和民间情怀。相信农民群众能够在新的历史实践中自己解放自己、自己更新自己、自己提升自己,真正表现出农民群众是历史主角的地位。这才能写好历史新阶段的新农民形象和新农村图景。”

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不仅要发展经济、政治,同时要实现“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,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”。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对作家来说要勇于承担。新时期文学30年,农村题材小说始终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主潮。但也要看到,它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,譬如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学的兴起,农村题材纸质文学作品的读者急聚下降,但当前,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,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特受欢迎,而受众多在成熟人群。这是因为成熟人群有了一定的生活历练,生活中的风雨,让他们的心上产生过真实的疼痛,他们不再向往那种虚幻的生活、虚幻的世界,他们渴求心底的郁闷达到真实的解读和诠释。

  今天,中国农民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开放中,将一步步地向真正的现代农民转变。我们期待像《光景》这样作家的小说,要深入下去,走近农村、理解农村、表现农民、引导农民,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。

       这是小说《光景》后记里说的一句话:我愿尽我的力气,用我的灵魂为家乡歌唱,用心来为故乡的人们呐喊,虽然我的声音不是那么嘹亮,尽管我的嗓音略带沙哑。

  在此,我们也期待着这位青年作家能创作出更多、更好的文学作品来,描绘出更加灿烂的社会主义农村新《光景》……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本部介绍 | 留言本 | 联系我们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
    主办单位:陕西省作家协会-文学翻译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(C)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:青木软件
  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陕ICP备08103237号 QQ群:66314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