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
![]() | |||||
![]() | |||||||
|
|||||||
|
“三难”拷问贾平凹履新
来源:www.xawb.com 2007-09-24 15:07: 日期: 2008-10-28 12:36:19 被阅读次
■贾平凹当选新一届陕西作协主席, 陈忠实被聘为名誉主席。 9月18日上午召开的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代表大会,贾平凹当选为新一届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。
9月中旬,围绕陕西省作协换届和贾平凹当选作协主席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。 继马健翎、柯仲平、胡采与陈忠实之后,9月18日上午召开的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,贾平凹当选为陕西省作家协会新一届主席。 同时,贾平凹一部关注土地变迁后农民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《高兴》,日前在《当代》杂志的9月号全文刊登,并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单行本。 然而,今天的陕西文坛再也不是1993年前后第一次"陕军东征"时那么辉煌,在经历过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之后,陕西文学也开始暴露出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。 对于新上任的作协主席贾平凹来说,他面临的不仅是如何烧陕西文学的"三把火",还有"三个难题"。
难题一 作家体制改革举步维艰
陕西文学在全国的厚重地位是不争事实,但在作协和作家培养体制方面的改革却似乎略显"保守"。 2006年10月26日,辽宁作家洪峰因单位拖欠其工资而走上街头乞讨,并挂牌说明个人姓名与身份。该事件不仅引发了"作家是否应该靠国家养活"的社会大讨论,并且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作家体制改革。 与此同时,"签约作家"已经成为各级作协力推的改革方向。 根据他省实践和陕西省早在4年前即已提出的设想,一旦成为"签约作家",省作协就会在物质、精神和具体工作等诸多方面提供帮助。通过为具有潜力和长期创作实践的作家提供时间和生活保障,使之潜心创作。"作协寄望他们3至5年内拿出他们的力作。" 在广东、北京、山西等一些作家体制改革进行的比较早的省份,已经在思考此举的得失及中国文坛体制改革的走向,最终的方向是形成文学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"选题制"。 对于文学大省陕西来说,尽管"签约作家"的提法始于2003年,但至今仍处起步阶段。与"签约作家"同期提出的陕西省文学院至今也未能"落地"。 2006年,在甘肃省文学院三级晋升合同制的一级签约作家中,就有此次当选的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蓬。 面对这种尴尬,新当选的陕西省作协常务副主席雷涛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囿于"思想认识",对于新时期作家管理如何强化、采取何种形式,陕西缺乏经验,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,反应不快,也即"惰性大"。 据雷涛介绍,2003年开始提出的陕西"作家签约制"目前已有眉目,但与"作家签约制"同时提出的陕西文学院的成立则尚需时日。 现在,陕西周边的甘肃、宁夏、山西均已实行"作家签约制",在西部来说,走在前列的是广西作协,目前广西作协一共有6批签约作家,共42人。
难题二 青年作家“集体失声”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陕西文学以其深厚的底蕴、突出的成就,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创作景观。老中青三代作家苦心耕耘,共同铸就了陕西文学的辉煌,从而确立了陕西作为中国文学重镇和全国文学大省的地位。 当时间进入21世纪,当人们还在怀念"陕军东征"的成就时,一个令人尴尬和困惑的现象出现了:陕西70后、80后写作者集体"失语"。 已经卸任陕西作协主席的陈忠实曾就此表示,陕西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30岁左右的、被全国认可的青年作家极为缺乏。 陕军的主力大致止于6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,目前在国内形成较大影响的最年轻的陕军大都出生于60年代:秦巴子、李岩生于1960年、刘亚丽生于1961年、红柯生于1962年、伊沙生于1966年……也就是说,陕西没有形成自己的7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队伍。 世纪之交,将中国文坛闹得"鸡犬不宁"的70、80后作家中,没有陕军的一兵一卒,而在陕军内部,也尚未看到7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群体崛起。 在陕西,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队伍庞大,分布在西安、宝鸡、咸阳、延安、汉中、榆林等地的一大批青年作家从事着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文学评论的写作。每年有数十部各种体裁的作品公开出版,并在全国文学刊物上经常亮相。一些陕西的70年代出生的写作者也开办了"接触文学网",试图"接触"文学。"但问题是他们几乎没有重要的作品产生,在全国有影响的新生代作家群中没有陕西青年作家的身影。" 面对这一现象,尽管此间媒体撰文称:"文学是一种用历史价值尺度衡量其生产意义的精神现象,不以先后论成败。"但评论者称,以本土作家路遥为标杆,路遥32岁就写成了《人生》,33岁发表引起全国轰动,39岁时就已经完成了长达百万字的长篇三部曲《平凡的世界》。由是观之,确是"后不见来者"。
难题三 过渡期陕西文学何去何从? 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,文学历来被作为这个省份的"名片",与粤沪两地喜说股票及商业新闻、京津两地喜说政治新闻不同,陕西人聚会总喜欢说些文坛新闻,比如贾平凹与陈忠实的趣闻轶事。 一些经历过陕西文学辉煌的人,自然会以20世纪下半叶的陕西文学为背景,雄心勃发地预示我们的未来。 事实上,以柳青、路遥、陈忠实、贾平凹、红柯等作家构建的陕西文学景象,作为注解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的一个大背景,也是无可厚非的。而引起不安和思考的问题是,在这样一个让我们得到过安慰和兴奋的背景下,再看今天以至后来的陕西文学,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征兆? 首发过路遥《惊心动魄的一幕》、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和贾平凹新作《高兴》的著名文学期刊《当代》一直保持着对陕西作家的关注,该刊编辑周昌义犀利地指出陕西作家的优势:"陕西作家,才气是少点,但生活底子厚,写作刻苦,舍得下功夫,不可小看。" 目前,陕西作协的会员作家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800名左右,陕西作家群体中,除了几个创作旺盛期的作家外,大多数作家担当的只是"陪太子读书"的角色。同时,一批因为物质问题而生存艰难的作家开始浮现于人们眼前:残疾作家贺绪林在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,卧床写作30年;另外一批"陕北流浪作家"或贫困、或游走、或沉寂不知去向…… 青年一代的作家则既渴慕着精神的不朽,又瞻前顾后地寻觅着与市场的短兵相接,最终没有像样的作品出炉。 曾经辉煌的陕西文学开始进入一个过渡期。 评论家白描说:"我认为到目前为止,陕西作家这个传统并没有丢失。现在陕西作家面临的问题,就是如何突破自身局限,用一种人类的、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观照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。"
责任和作家的境界 贾平凹的“三把火”如何烧? 在当选新一届陕西省作协主席后,贾平凹说:"现在既然被选成作协主席了,就要参与省上一些活动,肯定要分散一大部分精力。当然现在经常也在参与,我是1991年开始当西安市文联主席,实际上大致是这种生活状态,也习惯了。" 对于外界关注的陕西青年作家的缺失,贾平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道:"每个人都年轻过,年轻时最希望有些物质帮助,就像住房一样,年轻时候,希望有房子住,但往往都是六七十岁的时候才有,但那时房子对我们已经不重要了。现在的青年人缺乏雪中送炭的东西,但是这个,人世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。不管怎么说,对年轻一代要关心,不能嘴上关心,要落到实处。比如说,设立出版基金、评奖机制,最重要的是给予经济资助、时间支持,如果有机会,送上鲁迅文学院啊,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机会。" 作家之外的贾平凹还是一个知名的"杂志人",他1992年创办的《美文》杂志,无论是十万册的月发行量,还是"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"的品牌,都足以使《美文》成为业界的标杆。在文学杂志普遍遭遇市场低迷的时代,《美文》以其探索的勇气和改革的锐气,闯出了一条成功的办刊之路。 但也有评论人士则不如尖锐地提出,"这本杂志在缺少重量级文学刊物的陕西充当了文学'遮羞布'的角色。"(本报记者 师永涛) [1] |
|